橱柜业需要脱胎换骨经销商和制造商应合二为一
电梯的报价是由“部品部件”和“安装服务”二大部份组成。电脑根据内存及性能的不同,形成“每台”的不同价格。汽车是由“部品部件”成本,经组装后,形成“每辆”的不同价格。衬衣讲“件”,西服论“套”……。
橱柜的报价单位是“米”,稍微考虑一下,一米包含什么部品部件·一米的价格单位从何而来·在实际销售、设计和生产中,又如何把握“一米”所产生的变化呢·消费者又如何审核和认定“合理性”呢·
中国橱柜以“一米”作为价格单位延续了十余年,是由毫无规律的“业态”和“作坊式生产方法”所形成的一种“权宜之计”。16年以后的今天,它也应该完成“历史使命”了。因为一层不变,不符合行业正常进步和发展的客观性。
以“一米”作为单位的“卖”,揭示了橱柜十分典型的“低效率、高成本”的初级阶段特征。使中国橱柜圈内的供货商、品牌制造商、经销商无一幸免的面对“重重瓶颈和限制”。
品牌制造商:
无法适应无序、千变万化而产生“效率”。无法形成“生产和发运”的有效秩序而形成正常的“供货”。销、产、供没有通用而标准的产品和流程,而不可避免的造成遗漏、缺失和偏差。无法形成“专业和技术”对经销商进行辅导、帮助和影响。统而共之:也不可能“保障质量”。因为质量依靠通用而有秩序的生产、发运等,便于“经销商”实施“终端安装服务”,才得以实现“安装”品质的稳定性。
经销服务商:
橱柜的“经销服务商”是各行各业中责任最大、茅盾最多、涉足面最广、最繁琐的“商业平台”。处于“销售为难设计”、“设计为难生产”、“生产和发运害苦了安装”的混乱流程中,经销商承担几乎全部终端责任,经销商最终面对“客户”,化解因此而造成的全部茅盾。我想,只要曾经做过橱柜经销商,都无一例外的、或多或少的深有感触。真所谓“做了橱柜,年都过不成”。
经销商和制造商形成合二为一的“通用性”,势在必行:
(1)形成“部品”通用性和标准化:首先解决怎么“卖”的问题,以各种单柜作为“卖”的基础,即可形成“通用的”、“合理的”、客户容易理解和确认的“整套橱柜”总价。